www.jdztcs.com
首页
景德镇文化
景德镇陶瓷产品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
景德镇陶瓷创新
陶瓷专利
陶瓷商标
景德镇影视图文
 你的位置:中国景德镇陶瓷网>>千年瓷都>>景德镇方言
景德镇方言
来源/作者: 发布日期:2006/10/3
 

  景德镇市域处赣皖之交,东北部邻县婺源、休宁、祁门属古徽州地域,其地方语言属吴语徽州次方言;西南部邻县市鄱阳、万年、德兴及弋阳分属古饶州和古信州地域,其地方语言分属赣语饶州次方言和赣语广信次方言。从地域处所看,景德镇市属于吴方言和赣方言过度地带。但是市区语言几乎没有吴语影响,与周边相邻县市语言也迥然相异,却与250公里以外的赣方言代表语—南昌话很相近似。两地语言有显著的共同特征,同时也有很大差异。南昌市周边地区除南昌、新建、安义三县语言与之接近外,进贤、永修、高安、丰城及以樟树话为代表的古临江话与南昌话的区别都大于南昌话与景德镇话的区别。由此可明:景德镇方言属赣方言体系。
  标准景德镇话语音区原先(民国时期及民国以前)的范围:东起童街、里村,西至三闾庙、官庄,北起四图里、观音阁,南到天宝桥、小港嘴,总面积约20km2,人口约12万;现在东面已扩展到黄泥头,西面已延伸到瓷都大道以西大片地区,北面已拓展到樟树坑,南面已推进到吕蒙渡一线,总面积达120km2,人口已增至近40万(其中相当一部分近30年来新迁入的人口不操景德镇方言,而以普通话交际)。这一并不很大的地域,并不很多的人口所操语言与周边邻近地区语言迥然不同,其地很似一座“方言岛”。它的语言中文白异读,俗话俚语都相对较少,比较容易与来自各地的语言进行交际,具有“都会语言”的特征。这一特征是在当地陶瓷经济,陶瓷文化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今景德镇市区及浮梁县唐代以前属鄱阳县东境,其地鲜为外界知晓。自唐初“镇民陶玉载瓷入关中”以后,才开始闻达于朝廷,于是才有“昌南镇”之建置,才有“诏新平民霍仲初等制瓷进御”的圣旨。唐廷的重视促使镇区陶瓷生产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地“水土宜陶”发展陶瓷生产有充足的自然资源,但当地人口稀少,劳动力非常缺乏。因此,唐初镇区陶瓷生产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后,也引来了外地来镇谋生的移民。据有关史籍记载,唐初今景德镇及浮梁全境人口不足一万,到天宝年间发展到四万有余,翻了两番。这里面有自然增长的含量,但更多的是人口迁徙的原因。据有关地方志、宗谱记载,移民主要来自鄱阳、乐平等人口相对较多的邻近的平原地区,还有来自丰城、南昌等古洪州窑附近地区的陶工瓷工。到五代时期镇区陶瓷生产进一步发展,移民继续增广,古临江府(今樟树市一带)、湖口、都昌也有人徙来镇区。外来移民大多与当地瓷工学艺,他们共同生产、生活,不断排除障碍进行语言交际,逐渐达到了多种方言可以互相通畅交际的效果,虽没有形成共同语,但已经出现多种方言互相磨合的嬗变趋势,当地语言随着“八方杂处”现象的萌芽,人口比例的变化逐渐失去了其主导地位,形成多种方言同时使用于交际之中的局面。
  入宋以后,镇区陶瓷经济逐步走向繁荣,大批精巧美好的瓷器运销到全国各地。引起了朝廷的重视,于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建置景德镇,设置了饶州景德镇博易务、饶州景德镇税务等官府机构,派遣官吏驻在镇区。至此,镇区已成为当时全国瓷器生产中心。随着瓷器生产的迅速发展,外来移民也迅速增多,移民中除大批来自都昌、乐平、丰城的瓷业工以外,还有大批来自南昌一带的船民和码头工,来自微州地区的非瓷商户。频繁进出镇区执行巡窑征税公务的官吏,贩销瓷器的大小商户,运销、供给镇区居民生活用品的大小商贾,他们大部分是流动人口,但也有相当一部分逐渐定居在镇区。建镇一百年后的宋徽宗大观二年,镇区人口已经超过6万,这6万人口中“十之八九”是外来移民,初步形成了“八方杂处”的局面。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在频繁烦杂的商贸活动及其他社会活动中必须进行频繁的语言交际,大家都不懂浮梁话,不可能用浮梁话交际,只能用各自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向,其间必须做到使对方明确自己的意愿。茫茫社会生活中的镇区人每次语言交际都围绕这一目的进行,年复一年循环往复的语言交际逐渐使来自八方的镇区居民(包括当地土著)的语言都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了变异,首先是土著居民的纯粹乡土语言已经逐渐消逝,来自各方的移民虽还保持浓郁乡音,但他们在与异乡人交际中使用的语言是类似书面语言或官话,即对方能听得懂的语言。这些交际活动正使当地多种方言朝着互相融合的目标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融合程度越来越广深,逐渐达到了能够比较通畅进行语言交际的程度。
  南宋初年,金兵占据中原,中原以“定窑”为代表的陶瓷窑工、窑商大批南逃来镇区继续从事陶瓷生产谋生,他们及他们的后人生产的瓷器称为“南定”,镇区至今仍有“南定”、“粉定”的瓷器品种。这批移民在整个移民中所占人口比例较小,他们的语言在镇区几乎没有留下影响痕迹。南宋中后期,曾一度闻名的“吉州窑”因窑变衰落,大批瓷工涌入镇区谋生。随后,“临川窑”、“南丰窑”相继衰落,大批瓷工也流入镇区从事瓷业生产。到此时,镇区居民主要是来自以南昌为中心的鄱阳湖周边地区和赣江、抚河流域的移民。 这些居民,特别是其中之一的陶瓷工人在不断创造新的陶瓷文明的进程中,经过自唐以来数百年的语言磨合,逐渐形成了一种以赣客方言为基础,包容多种方言特点的新语种,这就是现代景德镇方言的雏型。
  元代,镇区陶瓷经济和制瓷工艺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制瓷原料来路更广泛,陶瓷品种更多,已经出现了专销西亚偏远国度的具有西域风情的新品种。陶瓷贸易已经从国内推广到海外,创造了新的繁荣。因而出入镇区采购、运输陶瓷的商贾更加多而来路更广,非瓷商业也更加繁荣。经济的空前发展使迁徙人口和流动人口都迅速增加,这一阶段江、浙、闽、粤等沿海商人、荆、湘、川、滇、山、陕、鲁、豫等内地商人,以蒙古族为主的各少数民族的采购商都经常云集镇区进行商贸活动。出入镇区的人口已经达到空前状态。流动人口的语言虽没有留下明显的影响,但在更加广泛的交际活动中,使当地方言得到了充实,逐渐走向成熟,基本上形成了能与各方来客进行交际的地方语。
  现代景德镇方言定型于明代。明代景德镇瓷窑工及居民中,除宋元及宋元以前徙来镇区的洪州窑区、吉州窑区、临川窑区、南丰窑区及“定窑”瓷工的后裔之外,多数是来自鄱阳、乐平、都昌、抚州、丰城等地的陶瓷工和商贩。其次是徽州及皖南其他地区的商户。 这些地区早在宋元以前已有成批移民进入镇区谋生,但其中大多数是春天来镇务工、冬天回乡度岁的单身工。这一现象到民国时期仍然存在。明代中期都昌帮窑户迅速兴起,超越了抚州帮,乐平帮窑户几经周折后,迅速衰落。至此,镇区已形成都帮窑户占绝对优势的格局。明中期以后都昌在景德镇谋生的人相当很多。都昌民谣谓“十里长街半窑户,迎来随路唤都昌”正是这种形势的形象写照。但是都昌话对景德镇的影响并不很大。因为都昌话是一种很难懂的方言,第一人称〔Nan〕,有点像北方话俺。都昌话没有声母t‘和f。“糖”念作〔laN〕,音同狼,“豆腐”读成“豆务”的音,其难懂程度由此可见一斑。都昌西北乡与湖口接界地区乡民全讲湖口话,很早以前有一批河南移民在都昌东乡十几个村庄定居,繁衍了几代人,至今仍操河南家乡话。由此可见都昌话影响不大。当然,影响还是有的,景德镇话把一个人讲成“一只人”,还有“做么得”(做什么),“朗个办”(怎么办),“男崽得”,即“得”作词的尾缀是都昌话演变来的。只是都昌话更粗些。现代景德镇方言中,都昌话的影响很重,仅次于南昌话的影响。
  清代、民国时期,景德镇方言继续伴随着陶瓷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主要表现是制瓷工艺的提高商贸规模的扩大促使地方语言语汇不断增广,趋向成熟、准确。
当代,由于居民文化水准全面提高,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普及,生产、生活、学习、娱乐内容和用品更新和增广,大量的现代语汇已经充实到方言中,景德镇方言已成为一种语汇空前丰富,具有深度和广度,能准确表达当代社会生活的方言语种。
陶瓷论坛
  推荐信息
景德镇龙珠阁
景德镇入围2007世界特色魅力城市(
宋真宗的景德年号
景德镇方言
景德镇市历史述略
景德镇市情简介
电话1:15717982760 电话2:18907989011
电子邮箱:13707989011@163.com
版权所有 中国景德镇陶瓷网 赣ICP13000689号